在贵州甘记辣鲜王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金砖财富,总有一个身影在仔细检查每一批糍粑辣椒的配料表 —— 她就是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黎静。6 年前,她还是站在三尺讲台的人民教师;如今,她带着 “教师式” 的严谨与执着,将一家初创企业打造成年营收 2800 万元的贵州辣椒产业标杆,用跨界创业的故事诠释着 “女性力量” 与 “品质坚守”。
一场 “叛逆”:从教室到车间,打破人生的 “既定剧本”
85后出生的黎静,成长于贵州一个传统家庭。在家人眼中,“女孩子的归宿” 是一份安稳的体制内工作 —— 她也确实按这条路走了 6 年:2013 年成为教师,兢兢业业教书育人,甚至带学生拿下过贵阳市中小学戏曲会演二等奖。但讲台下的她,内心总藏着对 “不一样人生” 的渴望。
展开剩余77%这份渴望被妹妹黎敏点燃。2015 年,妹妹拒绝考公检法的 “安稳路”,拼尽全力考取律师 A 证并创办律所金砖财富,用行动证明 “人生可以不被定义”。“看着她在追梦路上的坚定,我突然问自己:难道要一辈子重复‘上课 - 批改作业’的循环吗?” 黎静回忆道。
2019 年,她做出了让亲友震惊的决定:辞职。“放着铁饭碗不要,去闯没人懂的行业?” 面对质疑,她毅然踏入完全陌生的医药行业,却因 “说话直、不懂套路” 屡屡碰壁。就在迷茫时,甘记辣鲜王创始人甘业强的一句话点醒了她:“选择大于努力,来湄潭做辣椒,你能做真正想做的事。”
这一次,她没有犹豫。从教案到配方表,从学生管理到车间品控,黎静带着教师的韧劲,一头扎进了辣椒产业的 “新课堂”。
一份坚守:“少一味配料,就不是正宗糍粑辣椒”
初到湄潭,甘记辣鲜王还在起步阶段。黎静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:在生产车间跟着工人学辣椒筛选,在采购市场比价选姜蒜,跑遍贵州各地拜访客户。“教师讲‘因材施教’,做产品也要‘因地制宜’—— 贵州辣椒的魂金砖财富,就藏在每一份原料里。” 她把教学思维融入产业,对品质的较真近乎 “偏执”。
2021 年,生姜价格暴涨至每公斤 16 元,不少同行偷偷减配甚至不用姜。有合伙人劝她:“少点姜没人尝得出来,能省 400 万成本。” 黎静却红了脸:“糍粑辣椒的配方是老祖宗传下来的,少一味就不是那个味!我们教学生要‘诚信’,做企业更不能骗人。”
那场争执后,她带着团队跑遍周边县市,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锁定优质生姜供应,哪怕当年因此亏损 400 万,也始终没改配方。“学生做错了题要订正,企业偷了工就再也站不起来。” 正是这份 “教师式” 的较真,让甘记辣鲜王的产品慢慢打响口碑 —— 如今,不仅消费者主动找上门,更有连锁餐饮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。
一种蜕变:用 “育人思维” 带活企业,让辣味走出大山
在黎静看来,“做企业和教学生一样,既要严要求,也要懂方法”。她把教师的 “精细化管理” 带到企业运营中:
品控上,像批改作业般细致,每批原材料都要记录产地、农残检测结果,确保 “可追溯、零瑕疵”; 团队管理上,如备课般提前规划,给员工做技能培训、建成长档案,哪怕在人才难招的湄潭,也培养出一批核心骨干; 渠道拓展上,像设计课程一样创新,推动企业试水直播带货、预制菜供应,还联合 “古村乐乐” 等网红推广,让贵州辣味触达更多消费者。6 年时间,她带着团队交出了一份亮眼 “成绩单”:企业从无名小厂成长为贵州省 “专精特新” 企业,营收从 0 突破 2800 万,产品覆盖全国 20 多个省份。而她自己,也从 “跨界小白” 蜕变为辣椒产业的 “行家里手”。
一句初心:“让家乡的辣椒,被更多人看见”
如今的黎静,仍常回湄潭的辣椒种植基地看看。“这些辣椒地,就像当年的教室,藏着太多人的希望。” 她推动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,带动 300 多户家庭增收;在招聘中向女性倾斜,让更多农村妇女能 “家门口就业”。
“我常想,当年辞职不是为了‘叛逆’,而是为了证明:女性的人生可以有更多可能。” 黎静说,下一步她将带着团队深耕 “药食同源” 产品研发,用合伙共创模式、新零售渠道、自媒体平台引更多人加入,“让湄潭的辣椒香,飘得更远。”
从讲台到车间金砖财富,黎静用 6 年时间证明:所谓 “跨界”,不过是把一份认真做到极致;所谓 “成功”,不过是带着初心,把脚下的路走得扎实。而这抹从贵州深山里走出的 “辣味”,正因她的坚守,愈发醇厚绵长。
发布于:广东省智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